
这么大的刺激没几个人受得了,但是啊,别光看贼吃肉,没看到贼挨打。在上篇讨论Solana的文章里我说过,meme代币的胜率只有0.04%,即便是如此热火朝天的特朗普行情中,也不是每一个周边meme都能让人暴富的。
玩倒是不反对,也许你就是幸运儿呢?但最起码自己得搞清楚玩的是什么东西吧?网间有很多对于meme代币的解释,但其实都不得要领,因为meme的本质并非在金融。
MEME这个词本身是舶来词,中文翻译是“模因”,给出的解释是模仿传播某种思想、行为风格。其实更贴合的解释是一种行为,即对某种文化潮流的模仿和传播。
现在市场上很多山寨代币他们都不是meme代币,是meme代币兴起过程中出现的诈骗项目。这一定要区分开来。
过去没有投过Shib和Doge,因为我说我看不懂。但这里的看不懂,不是说不了解meme,相反的,对于文化资产的研究我不算浅薄;我说的不了解,是基于投资的角度,无法理解他是否能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还存在,且能变得更好。
meme代币的底色就是流行文化。而今日是今日的流行文化有两个非常大的特点,即狂热和非标。
互联网时代推动的P2P社会化,让信息传播变得无边界、无阻碍。这就导致了一旦符合当时潮流风尚的文化符号一旦出现,就会迅速蔓延获得巨大的流量。
因此,每次文化符号一经流传,就变得非常狂热,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疯狂裂变,比如鬼畜视频、文字梗、模仿秀。在流变的过程中,文化符号逐渐会变成社交符号,形成可以满足一定社交地位的社交符号,并凝聚共识。
meme代币的兴起也是如此,只是meme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加密行业,被货币化成了某一个代币,凝聚出来的共识成了价格的支撑。此所谓“傻逼的共识”。
但文化传播是非标的,是资本无法创造的。我曾说过资本是没创造能力的,它的优势就是货币财富,它是通过资金推动标准化加速扩张垄断市场来获利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腾讯占据了国内游戏市场最大的份额,但它都没办法保证每次研发的游戏都能引领潮流,它只能通过资本优势不断扼杀对手,就这,还是让米哈尔和元神冒出了头。
资本尚且如此,我们这种小卡拉米要靠什么样的能力,在meme狂热的蔓延中,迅速找到那样的机会呢?或者在meme的流行中,什么样的角色能最大获利?
同样的也只有两种角色能做到,一种是具备定义流行文化风尚能力的人,另一种是对审美极具天赋的人。
落在加密的meme代币中,要么能够推动meme文化,要么就对加密原生审美有独到见解,要么是那头被流行文化选中的猪(项目方)。
因此,去研究过去成功meme的共性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如果有这样的共性,那么一定就可以标准化,标准化就是资本的主战场,它会无序扩张消灭一切,说难听点就可以控制全人类的思想了。
说到这,可能会有人谈到名人效应。同样的,名人效应的功能是加速meme的裂变。因为名人本身就是流量经济的符号,名人对于某种事物的推广,能加速文化符号成为社交符号。
此外,加密有且只有流行文化,所以meme也会一茬一茬的换。原因是加密没有历史底蕴。
文化资产说白了也是后人概括,它凝结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,那些具有顶级权力的阶层们,用以满足精神需求的事物,我们称之为艺术。
赋予艺术价值的,是权力的审美,赋予艺术价格的是资本主义新神。
而加密行业发展至今,其中的顶层阶级相对于old money还是相去甚远,没办法把加密的文化定义为艺术。当然,我个人认为未来是可以的:)
其实不只是meme代币,NFT也是一样的。所以我们在过去会错过免费的Cryptopunks,错过0.08ETH的BAYC,错过那些几万倍的meme代币。
meme就像火车一样,我辈只是站台上的乘客,已经开过去的列车是万万不可能追赶上的,只能等待成为下一趟车的乘客。
对我们而言,对待meme的态度,就是以体验为主。因为没办法找到标准化的参与路径,因为追逐财富才参与meme,跟赌徒是一样的,没什么好下场。
反倒是那些本着体验新奇,把自己当成加密消费者的人,往往更容易获得意外之喜。